录取院校(仅展示部分):
香港方向:
·QS11香港大学(金融经济学士,4年全奖+每年7万津贴)
·QS44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士、商业与管理学士,全奖资格)
英国方向:
·QS02帝国理工学院(经济金融与数据科学,录取率最低专业)
·QS09伦敦大学学院(经济学)
·英国G5名校: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
新加坡方向:
·QS08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和数据科学)
·QS12南洋理工大学(数据科学和经济学)
其它方向:
·QS19墨尔本大学(经济学)
·QS29多伦多大学(加拿大第一商学院-罗特曼商学院经济学)
一、Offer Days: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刻
2月26日,星期三。我像往常一样在早上7:30左右抵达四楼教室,准备开始生物晨课。早晨的头脑总是有些迷糊,但就在我登录电脑的那一瞬间,一封来自track ucas.ac.uk的邮件让我瞬间清醒。
那是一个我永远难忘的清晨——当我在UCAS系统上看到“Imperial College has offered you a conditional place”,我知道,我刚刚创造了同专业申请的校历史。当我第一次看到“经济金融与数据科学”这个极具挑战性与跨学科特色的专业名称时,我就意识到,这将是我整个申请季最想争取的目标。而当我在帝国理工官网上看到它全校最低的录取率和极少的招生名额时,更加确信:这就是“皇冠上的珍珠”。从小时候对“全球经济是怎么运作的”感到好奇,再到DP期间深入研究中国改革与波兰休克疗法,我越来越明确自己的志向:进入经济学的世界。这一路上,广东碧桂园学校升学指导团队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从选校策略到文书打磨,从面试模拟到专业定位,没有哪一个环节是我孤军奋战的。
毫无疑问,IB成绩是我叩响名校之门的敲门砖。而在广碧,这样的分数并不仅仅是“考”出来的,更是建立在IB系统性的学术支持、严谨的学术写作训练与全面的升学规划之上的。
二、About Me:在广碧的蜕变起点
来到广碧,的确带有几分机缘巧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广碧优秀的学校排名、成熟均衡的IB课程体系,把我带到了这里。
都说从传统体制内中学转轨到IB课程充满挑战,我对此也曾经有过疑虑,甚至感到担忧。但幸运的是,自2020年起,广碧针对有意向转读IB课程的中考学生特别开设了一年制的Pre-DP课程(DP预备课程)。Pre-DP课程就像一个温水引导期,逐步锻炼我多任务处理和自主管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广碧的Pre-DP课程不只关注学术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它教会我如何成为一名能够应对IB课程挑战、具备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终身学习者,为我后续的DP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在广碧的DP课程组合是经济HL、数学AA HL、地理HL、生物SL、中文A SL、英语B SL。这套组合在当时听起来有些小众,但却巧妙地结合了我未来的目标——申请一流大学的经济类专业以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自己,我觉得是:抓大放小。我的一位密友曾经这样评价过我:“你是那种小事喜欢让别人做决定,大事一定要自己做决定的人。”我想,他的评价十分中肯。在广碧的学习中我逐步意识到,人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作为IB排球社、音乐剧社的一员,参与多项竞赛的学生,我还需要同时完成EE、TOK论文写作和IA作业,时间与精力是我必须管理好的稀缺资源。而决定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应当在什么事情上投入资源及时间,则是每个广碧IB学子的必修课。颇有意思的是,我同时也认为这是经济学的本质之一,即学会最佳分配资源的策略。假如你对经济学颇有兴趣,那不妨先从学习分配自己的精力做起。
三、University&Major:IB课程如何点燃专业方向
我对经济方向的坚定选择,正是在广碧IB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被塑造的。经济课上第一次讲到价格机制时,老师以学校小卖部价格的变化为例,鼓励我们开展实践探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价格弹性机制。在向同学询问他们愿意为某些商品支付多少价格的过程中,我忽然意识到:这正是我在竞赛中曾尝试模拟与预测的变量。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理论与现实、兴趣与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
如果说在IB课程中哪一门课真正颠覆了我对世界的看法,那一定是TOK。它让我第一次认真地去质疑那些我以为理所当然的前提,比如:“市场一定是有效的吗”、“统计数据真的中立吗”、“知识是否永远客观”……也正是这种思辨的训练,让我在分析经济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深入,从而也帮助我更加从容地面对面试官的考题。
广碧的升学资源进一步拓宽了我对“经济”这一学科的认知边界。从校友的经验分享中,我认识到经济不仅关乎博弈与数据,更关乎制度、公平与人的行为;在职涯日和IB学习中,我第一次接触到“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方向,也逐渐意识到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分析工具,更是一条能够通向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道路。与此同时,广碧的升学指导团队给予了我持续而专业的支持,帮助我梳理兴趣与优势,结合各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发展路径,做出更加清晰而坚定的择校决定。
最终在决定录取院校时,我放弃了一些从普遍理性角度看似“更好”的大学,选择了香港大学的经济金融专业。不得不承认,这个选择并不容易,其中固然有现实层面的考量,但我始终坚信:没有“最好的”,只有“更适合自己的”。我希望能够更贴近亚洲的市场环境,也期待在港大课程的自由度和多元文化氛围中,进一步锤炼自己对经济问题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四、Academics Journey:IB淬炼下的学术突破
当然,正如大多数人所说,IB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项目。对我而言,学习过程中也曾遭遇一些困难。以EE拓展论文为例,我曾在距离截稿仅剩72小时时,毅然决定推翻并重写整篇论文。那几天异常艰难,我需要在兼顾DP各学科学习的同时,挤出时间高强度地完成写作。但我始终将每一项任务视为一次自我挑战,而一次次将自己推向极限的过程,也正是我不断突破与成长的过程。
在那段时光里,男生宿舍的自习室成了我每晚会待的地方,每次待的时间不定,但大多数时候都会在12点之前回寝室,以免打扰到舍友休息。那时,每当我收起电脑,从走廊的尽头走向另一头时,都会经过漆黑一片的宿舍房间。每当我看到楼梯间闪耀的应急出口指示灯时,我又知道这一天又结束了。正是这日复一日的积累与努力,造就了最后的突破。
五、Beyond Academics:由广碧沃土滋养的全面成长
在广碧,CASRA是真正激发我行动的动力。为排球社的一员,我每周坚持训练、参加校内联赛,感受着团队协作带来的张力与默契。即便在DP最忙碌的时期,我也从未放弃过训练,因为我一直认为学术之外,身体与心态的稳定同样重要。
除了社团之外,中国周也是我在广碧成长过程中一次深刻的转折点。那一年,我和同学策划了一场以“守护海岸线生态”为主题的展示活动,聚焦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湿地的扩张问题。
我和同学们不仅设计了互动展板,还用模拟实验、案例地图和小型问答工作坊,向同学们科普这种看似“绿色”的植物如何悄然改变原生生态,甚至影响渔业和防洪系统。为了准备展示,我们查阅了大量论文和卫星图像数据,还专门采访了一位参与治理工作的环保NGO工作人员。广碧也为我们提供了展示场地、活动审批流程指导,还帮助我们将成果纳入IB评估。这不仅是一项项目,更是一种自我唤醒:我能主动发起,也有能力组织,并有责任去引发讨论。
在筹备过程中,我第一次将经济学视角与生态议题相结合,思考成本效益分析如何用于环境决策,也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需要理性博弈的协同。
六、Reflections on Application Season:广碧护航的申请战役
若要说起最焦虑的时刻,大概就是剑桥面试前夕。由于时间上的巧合,剑桥面试、帝国理工面试,以及各学科IA和EE的初稿截止日期几乎同时到来。在经历了TMUA笔试的高强度训练后,每个人的焦躁与不安都达到了顶点,而我也一度感到难以支撑。幸运的是,广碧为申请“牛剑藤”的同学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招校允许我们在必要时灵活安排学科学习,确保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备考。学校牛剑培优团队为我们安排了高强度的模拟面试训练——每天下午到晚上,我们都在不同老师的模拟面试与反馈中不断发现并修正自己的不足。学校还特别开放了四楼的小教室,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安静、专注的练习环境。而升学指导中心则始终陪伴左右,从协助预约教室到答疑解惑,给予我无微不至的支持。
到了剑桥面试当天,学校一早便将四楼封闭,面试教室均接入千兆光纤,确保稳定网速。我的面试安排在北京时间下午6点至晚上8、9点之间,整个过程中,都有学科老师在教室外陪伴,为每位同学提供最后的心理支持与安抚。我清楚地记得,当我走出面试教室时,天色已晚,升学指导小林老师仍在外面等我。简单交流几句后,我们一起回到教室收拾东西准备离开。那一刻,我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疑问:“就这样结束了吗?”——“是的”我告诉自己,“面试结束了,最难的部分已经过去了。” 当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仍有许多挑战等待着我去面对。但正是广碧为我们提供的制度化支持与细致入微的关怀,让我们一个个挺了过来。俗话说得好,关关难过关关过,而这一路的守护与陪伴,正是我们得以圆梦的底气所在。
七、Thanks&Looking Forward:从广碧走向世界
如果要为申请季的自己列一份感谢清单,那它的长度恐怕将难以想象。在此,我借有限的篇幅,表达无尽的感激:感谢教过我的每一位学科老师,感谢尽心尽责的班主任,感谢一路陪伴、悉心指导的升学团队,感谢DP项目中并肩作战的同学们,感谢默默守护我们日常生活的广碧后勤人员。当然,更要感谢我的父母——始终坚定地相信我可以走得更远。
最后,若要为广碧的学弟学妹留下一句话,我想说:当你在眼前的挑战中感到迷茫与艰难时,请记住:飞机总要逆风才能起飞。愿你带着广碧精神,飞向更辽阔的世界。
满分秘籍
正如莎翁所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方法对于每个人而言可谓大相径庭。这里我分享一些我在IB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习惯,仅供大家参考。
一、合理分配课堂上的听讲精力。
这一点是我效率学习的核心。课堂时间宝贵,但人的注意力总有高低起伏。我的策略是根据课程内容分配注意力:像新课、老师补充的背景知识、例题解析、错题讲评这些内容,我会格外集中精神,争取一次听懂,不在课下另花时间。而对于老师在重复我已掌握的知识点时或讲解我没做错是题目时,我会稍作放松,整理一下刚听的内容或思考自己的疑问。每节课的知识点量大也快,所以我不强求自己在课堂上“全懂”,而是优先理解核心内容,其余可以课后再向老师请教、自己查漏补缺。
二、选择性记笔记,优先专注听讲。
IB学习中,很多同学喜欢拍照或打字来记笔记,我则更倾向于“选择性记笔记”:只记录那些打破了我原先认知或课堂上老师特别强调的知识点。对于讲解速度快、内容密度高的课程,我会干脆不记笔记,把注意力完全用在理解上。如果之后需要补笔记,我会直接找老师要PPT或者让同学分享要点整理。笔记是工具而不是负担,不建议为了抄得完整而忽视听课效果,宁可先把知识听懂、理顺,再进行记录。
三、和同学相互提问复习。
比起独自一人闷头背笔记,我更喜欢通过“互相提问”的方式复习知识点。尤其是在生物和经济等偏重概念理解的学科中,我会找同学轮流提问彼此知识点、关键定义或易混淆的概念。被问到不会的问题,不仅能暴露出自己复习的盲区,也会激发复习动力。这个过程其实就像把自己放进了“考场模式”,非常适合考前冲刺。我们还会一起模拟IB的Paper风格,限定时间解题,然后一起讲解,互相补足遗漏和理解偏差。
四、国际考前两周的关键复习节奏。
虽然IB备考任务重、内容多,但我认为最后两周是最关键的“提速期”,也是完全可以完成所有科目复习的黄金阶段。这段时间我会每天规划好每门课的复习时间和目标任务,优先攻克自己的弱项。做题是复习的主轴,尤其是真题,不仅可以熟悉题型,还能锻炼答题节奏。做完题后,务必认真分析错题并整理难点。对于数学这类有套路的学科,多刷多总结往往会有明显提升。若自己刷题提不起劲,可以考虑组建小组互相监督、讲题,效率会高很多。
时间:2025-07-29 09:45:45